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防治疫病食物初探

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疫病是指外感疫疠邪气,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疾病。由于疫疠邪气可在不同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下形成不同

疫病是指外感疫疠邪气,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疾病。由于疫疠邪气可在不同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下形成不同的致病特性,因此,针对可能兼具风、热、暑、湿、燥、火之性,且演变较快的疫病,灵活地运用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理论,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治。在明清时期,也有严重的疫病流行,均引起了较大范围的人员伤亡[1]。该时期疫病的多发使温病学家对疫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矢志学医,医术精湛,在治疗疫病方面,其深研霍乱医理,于1838年撰写《霍乱论》,认为“热霍乱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乱偶有所伤,人之所独也”。后采撷各家,于1852年著《温热经纬》,系统地梳理了温病学理论。《随息居饮食谱》成书于1861年,书中所列食物“以水始,以蝗终”,收录日常食物300余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7类,语言平实,内容丰富,其意易明。王士雄对书中每一味食物的性味、功效、药用价值及配伍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主要介绍《随息居饮食谱》中具有防治疫病功效的食物,希冀为人们在面对疫病时提供食物防治手段。

1 冬雪水

冬雪水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之功,可治温疫,使用时少量多次饮用。王士雄在后文引用何梦瑶《医碥》的煎药用水歌,提到:“腊雪寒冰治疫齐。”《本草纲目》记载:“春雪有虫,水亦易败,所以不收。”可知用时需取腊雪,方有上述之功,且可淹浸五谷食物,长久存放而不变质。《小儿药证直诀》提到,治疗伤风、瘟疫的抱龙丸,以腊雪水煮甘草和药制丸,效果尤佳。

2 黑大豆

黑大豆性味甘平,色黑,具有补益脾胃、行水祛风的功效,不可与厚朴、蓖麻子同食。王士雄认为,黑大豆性滞壅气,故小儿不宜多食,又言其合甘草煎汁频饮,可辟疫稀痘、解药毒。苏颂曰:“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调疾饮食辨》记载黑大豆:“《外台》治瘟疫头身发肿,用二升,甘草一两,水煎,豆熟取汁频饮。”可见,古代医家认为黑大豆单味煮食能稀痘疮。黑大豆水浸出五寸芽,晒干后称为黄卷,王士雄认为其可治湿痹、痉挛、膝痛。此外,黑大豆还可解除巴豆超量、乌头超量、附子与半夏同用而中毒的情况[2]。

3 绿豆

绿豆性甘凉,单味煮食可清胆养胃,解暑止渴。《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了绿豆不同用法的功效:绿豆皮入药能清风热,祛目翳,化斑疹,消肿胀;可研粉做糕点食之,有清积热、解酒毒之功;以水浸湿后生芽,可作菜肴;与滑石粉外用匀扑,可治疗暑月痱疮。现代人常将绿豆粥冰镇后食用,以解暑止渴,但因其性凉,故脾胃功能虚弱者及经期妇女不宜多饮,否则极易伤阳,致大便稀溏、经期腹痛。另有研究显示,绿豆还可制胡椒之热毒[3]。

4 川椒

现代常谓“花椒”,具有温中下气、暖肾祛寒的功效。因其性辛热,故可制鱼腥、阴冷诸物之毒,又辟苍蝇、蚋、蜈蚣、蚊子、蚁等虫类,为制作香囊常用选料之一。若过多食用则动火堕胎,故阴虚内热者、孕妇忌服。食用时当选开口川椒。王士雄记录川椒煎汤清洗漆疮处可缓解痒感;嚼碎川椒涂抹鼻中,可预防漆疮,亦可辟疫秽邪气。《本草纲目》记载其可治天行时气,《本草备要》载:“椒乃玉衡星之精,辟疫伏邪,故岁旦饮椒柏酒。”现代中药外洗方、外熏方中多加入川椒,可用于治疗肛裂等症[4]。

5 芦菔

俗称萝卜。王士雄将芦菔性味功效分生、熟:生者性味辛甘凉,有润肺化痰、祛风涤热之功,用于治疗肺痿、吐衄、二便不通等症;熟者性味甘温,可下气和中、生津液、抵御风寒。冬春疫疠病邪多从口鼻而入,多致肺气宣降失常,出现咳嗽、胸闷等症。肺为华盖,芦菔可助肺气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芦菔用之有利于排出体内糟粕,有助于防治疾病。王士雄亦记载浓煎芦菔叶可治一切喉证、时行瘟疫、斑疹、疟、痢诸病。

6 枇杷

枇杷性味甘平,有润肺、涤热、生津之功,但多食容易助湿生痰,故脾虚泄泻者不宜食用。《饮片新参》认为枇杷叶味苦性平,可治肺热咳嗽,但痰饮风寒咳嗽者则不宜生用。王士雄认为,枇杷叶有“禀激浊扬清之性,抱忘炎耐冷之资”,静而能宣,香而不燥,故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枇杷叶治疗。平时亦可将枇杷叶毛刷净,炒燥后装瓶密封,需要时以茶代饮,可以避免沾染时气。

7 蟾蜍

文章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 网址: http://www.yxslyjkbjb.cn/qikandaodu/2021/0307/733.html

上一篇:教学法在耳鼻喉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下一篇:从黄帝内经过食五味探析五味功效的形成

医学食疗与健康投稿 | 医学食疗与健康编辑部| 医学食疗与健康版面费 | 医学食疗与健康论文发表 | 医学食疗与健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